要是在四五年前看这本书,我可能不会喜欢,现在看起来却是看得我直冒冷汗。其实我不太喜欢潜规则这个词,这个词显得太不正义,总有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个词的创立简直是对几千年来社会处事准则最准确的归纳和概括。为什么叫潜规则,因为这样的规则是不能放在台面上说的,为什么不能放在台面上说,因为其中涉及了太多人性中不是那么光明伟岸的一面,所以我们本能的对其缄口不言,但是行事中却默许其存在。
    晶姐推荐的这本书在上周终于看完了,看前半部分的时候会震撼很多,后半部分反而习以为常了,本书全面的介绍了潜规则在中国这个集权社会中的体现,分析了潜规则形成的原因并解释了这么多年来一直存在的理由。整本书以古代官场为背景,分析了古代官场中一系列的潜规则现象。实际上几千年来,我国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国家掌握着最大的资源和话语权,而作为国家代表的官员则是国家资源分配权力的实际掌控者。实际上整个社会阶层呈现一个金字塔状,最底层是数量最多的百姓,然后依次向上是逐级官僚,实际上整个官僚体系都是建立在对农名阶级的剥削基础上。但是为了避免过度剥削而引起整个体系的崩塌,于是乎建立了一整套例如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等等不过是一套看似华丽的外衣罢了,说到底不过是赤裸裸的利益勾结和利益计算而已。
以下是摘抄了书中的几个观点进行分析:

1.一个变质的政府,一个剥削性越来越强、服务性越来越弱的政府,自然也需要变质的官员,需要他们泯灭良心,心狠手辣,否则就要请你走人。这这种背景下,清官和恶棍的混合比率(即清官少,恶棍多)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定向选择的结果。恶政好比是一面筛子,淘汰清官,选择恶棍。
2.这就是说,在进行官场谋划,努力摆平各种利害关系的时候,无需考虑老百姓的压力,他们根本就不能构成一个压力集团,甚至连一个舆论集团也不是,不过是一盘散沙。
3.第一次接受了圣贤的教育,第二次则是接受胥吏衙役和人间大学的教育。第一次教育教了官员们满口仁义道德,第二次教育教了他们一肚子男盗女娼。
4.大家都懂得爱护羊群的重要意义。奈何抵抗不住眼前绵羊的诱惑,也抵抗不住生育狼崽子的诱惑。这也是有道理的:我不吃,别的狼照样吃;我不生,别的狼照样生。个体狼的利益与狼群的集体利益未必一致。如果我的节制不能导致别人的节制,我的自我约束对羊群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徒然减少自己的份额而已。在老狼忍不住饕餮的时候,我可以听到一声叹息:它们要是变成刺猬,俺们不就变成清官了么?
5.真实的常规是:对局者双赢,老百姓买单。
6.老百姓是个冤大头(大头就是钱的意思。冤大头本意是花了冤枉的钱,引申为上当、不合算等. )。人家骂了他,打了他,吸了他的血,他连找人家的家长哭诉告状都找不起。唯一合算的选择,只剩下一个忍气吞声,继续让人家吸血。

    我们选取其中的部分进行详细分析,首先第一个条,劣币驱逐良币理论,官场中正直清廉的官员往往只占极小部分,而且往往郁郁不得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实际上分析一下做正直官员与做一个非正直官员所承担的风险和收益就可以看出来,做一个正直官员往往面临着得罪同事,得罪上司等一系列风险,维护百姓的利益实际上可能还得不到好评,而一个非正直的官员既能够得到上司的好评又能够得到同事的好评,甚至能够赚得不菲的身价,而他所冒的风险仅仅是收到一些背地里的差评,而这些差评似乎对其官场生涯无关紧要,在风险和收益严重不成比例的情况下,出现劣官驱逐良官的现象也是必然的。另外第五条,对局者双赢,老百姓买单,这个看似不好理解,实际上很好理解,所谓清官与贪官的对局,从官吏组成结构来看只是一个上层制度的调整而已,是一个长期的剥削和短期过度剥削的理念对局,而下层的百姓永远免不了被剥削,因此从官吏阶层来看,对局者是处于双赢的局面的,而百姓总是付出代价的阶级。
    以上截取了书中的部分观点,实际上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书中似乎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略,不过有一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阶层的对立。实际上政府由于其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因此虽然说冠冕堂皇的将自己定义为服务者也不能免除其处于管理者的姿态。因此要解决以上问题,首要就是解决管理与服务的定位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执法权的归属问题,实际上所谓的内部监督说到底,立法执法都是统一个阶级,那就难以避免会出现潜规则的现象,因此需要权力的制衡,三权分立能够很好的实现权力的制衡,但是如果处于同一阶级,这样的制衡便失去了意义,重点在于对立的阶层需要掌握制衡的权力。以上是我的一点点看法,个人的意见,不对此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