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还是做了不少技术的研究本来是准备写一个技术向的帖子,但是想来想去还是拟了这一个题目,这两周好像过的其实都不怎么好,总是想特别多的事情,关于未来,关于理想,关于生活,不得不承认,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压力,有时候也在想,这些压力都体现在什么地方,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够缓解一些,想了很久也想了很多,也一直跟朋友们聊天,感觉朋友们其实也都差不多,似乎也好不了多少,以前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人的一生也就短短七八十年,长不过九十年,除去前十几年与后二十年,于我们而言真正称得上人生的日子实际上也就不到五十年,在其中还要除去一半的休息时间,除去因病卧床,我们所拥有的人生也就二十年不到,在这二十年不到的日子中我们需要完成好工作,我们需要追逐梦想,我们需要好好与家人相处,我如果感叹时光流逝似乎是很正确的。
    因为时间不够所以我们总是需要将我们的精力分为N份,有的人分成了前后N个部分,有的人将每日的时间分成了N个部分,不知道何种选择才是正确,又或者说其实不管怎么选都不不会是正确,因为我们注定就要后悔不是么。那问题就来了,既然我们注定要后悔我们何不不做选择,就这样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呢?emmm,所以我们有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放荡,所以希腊也出现了”伊壁鸠鲁主义”以前我也在思考,虽然说我们需要拒绝短暂的快乐以获得长期的快乐,但是如果我们一直能够获得短暂的快乐到死亡,而那些想要获得长期快乐的人到死也都没有获得应该那应该如何才好?这两种人生到底哪一种更幸福?
    我们当然本能的觉得我如果能一直满足我当前的需求这当然呢是最快乐的,但是经过仔细的思考之后我发现并不是这样。实际上如果我们以伊壁鸠鲁主义过完自己的一生也并不见得能够获取更大的快乐,我们短期欲望的满足一般来说是满足本我的需求,也就是我们身为自然生物生存本能的需求,从弗洛伊德看来我们所面对的自我应该是本我与超我的结合,我们过于注重本我需求的满足而忽略了超我的需求。到底超我的需求是什么?这似乎很难说的清楚,我也不是研究人员所以也无法说的清楚,不过我总是会有自己一些看法。我觉得超我的需求在于希望,希望是永不满足,或者是满足了就应该死亡了,这恐怕是对于人最后的价值。
    所以我们总是在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中挣扎,我们需要满足本我的欲望否则我们会感到沮丧,我们又不能完全满足本我的欲望,否则我们会失去希望,所以我们在这两种角色之中不停的转换,我们需要以希望来抑制本我的需求来让我们超我的需求得到满足,但是本我的需求永远也不可能被完全压制,所以我们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所以这样才构成了一个矛盾的自我,所以其实我们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聚合体,那如何才能过的不那么挣扎,有大毅力的人能够持续压制本我需求以期达到超我的最大满足,有大智慧的人能够接受本我的需求以期达到本我的最大幸福。而我们普通人呢?我们只能不停取舍,不停权衡,在这权衡和取舍之间就这么过完了自己一生。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绝望,不过本来生活就是一个走向绝望的过程,或者说是王小波口中受锤的过程,我们渐渐学会了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我们渐渐能够接受一切,那些该接受的,不该接受的,然后渐渐失去希望,不再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