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三)
条评论读《呼兰河传》
时代的凄凉,命运的无奈,还有深入骨髓的孤独。这是我看了这本书后三个最深刻的感受了。八十年前的东北小山村,一如当时所有中国的其他村庄,所拥有的只有寒冷,贫瘠和麻木。在时代的大潮中,所有人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个人的命运是如此额卑微与弱小,在时代的洪流中的普通人连一朵浪花都不会激起,人们在这洪流中苦苦挣扎也不过是为了一个又一个看不到希望的明天而已。
呼兰河的村民们迷信“跳大神”,迷信鬼神之说,一如当时中国所有生活再底层的人民。我想大家相信的恐怕不只是鬼神之说,更是心中的敬畏和希望,为了希望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为了希望可以做任何能够做到的事情。然而鬼神终究无法带来希望,美好的愿景破灭后只有残酷的现实。如今的我们看起来他们似乎是如此的愚昧无知,我们尽可以嘲笑他们的麻木,他们的无知,他们的咎由自取。可是伸出时代中的他们又该如何呢?他们已经做了当时他们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这是时代的悲哀,而那一家不过是其具像化的表现而已,可以是这一家也可以是那一家。
呼兰河的村民是善良的,看到那些倒在坑中的人和马会不计得失的去帮助他们,呼兰河的村民又是如此的自欺以至于宁愿将大泥坑留着作为吃便宜病猪肉的借口。这坑大概就是无奈屈服于现实的遮羞布吧,谁都不愿意面对血淋淋的现实,将真相强行掩盖于黑暗之中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可是我们就能够依此嘲笑他们么?恐怕是不能的,物质生活的丰富掩盖了人性的软弱。人性的进化是及其缓慢的,人性是禁不起考验和诱惑的……呼兰河的现就就是我们的过去,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是极快的,然而处于不同时代的我们也许会面临着同样的选择和境遇,我们会如何选择呢?我们会不会比呼兰河村民做的更好,我们能够看到遥远的未来么?
全书以作者回忆的形式描述,也许是因为回忆太遥远而记忆不够真切,又获取是作者刻意将情感疏远而得以保全记忆的真相。全书以一个旁观者的语调对呼兰河上所发生的事情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态度进行了描述。从字里行间我却看到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一种对世界不理解的孤独,一种不被世界理解的孤独,一种不知何去何从的孤独。虽然并不缺少关爱,可是生活再成人世界的孩童的疑惑又有谁会去倾听,又有谁会去解释呢。作者回忆往事时那种旁观者的游离与疏远让我不寒而栗。
看惯了张爱玲,林徽因便误以为民国便如人间四月天一般,只有西湖的雨,情人的泪和氤氲在美酒和咖啡香味中的别离。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史总是惊人的凄凉,不知道“易子相食”背后是多少的凄凉与无助。史家们总喜欢以春秋笔法去略过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总是不吝笔墨的去描述,去赞美那些王侯将相,却让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人渐渐被历史遗忘成为历史的尘埃。